城市供热行业的上游为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供应业;下游为采暖用户,主要包括居民用户、工业用户、商业及公用建筑用户等。
图表:城市供热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现阶段,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为主。我国在能源方面具有“富煤、少油、缺气”的特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资源结构无法根本改变。但近年来北方地区出现的大面积雾霾现象,要求供热行业加快“煤改气”的步伐,供热行业的天然气消耗快速攀升。
1、煤炭行业
2024年,我国煤炭产量增长、进口量增加、需求增幅下降,煤炭供需形势改善,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我国煤炭市场供需相对平衡,煤炭产量增幅先低后高,进口煤总量再创新高,电煤消费仍有韧性,但非电行业对煤炭需求疲软,国内煤炭价格整体呈区间震荡,重心下移的走势。2024年,我国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约为47.6亿吨,同比略有增加。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份合计产煤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2%。煤炭进口再创新高,约为5.5亿吨,同比增长12%。受需求低迷,进口煤增多等因素影响,大秦线约完成运量3.92亿吨,同比减少3000万吨。我国北方港口煤炭发运量同比减少约为2000万吨,其中,除黄骅港煤炭运量保持正增长以外,其余港口吞吐量均与前一年持平或小幅回落。
首先,社会库存偏高,煤炭供应稳定。2024年,全社会存煤整体维持高位,其中,主产区存煤稳定,而下游电厂、环渤海港口等中下游环节存煤保持高位;叠加进口煤保持高位,国内煤炭价格保持稳定,涨跌幅度较小。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保持在近年来的高位水平,但受部分地区专项安全检查及安监常态化等因素影响,山西等部分地区存在产量同比下滑现象,带动全国原煤产量也在2023年高基数基础上有所下滑,一定程度上对煤价形成底部支撑,致使上半年动力煤最低价格整体保持在2023年低点之上,2023年4月10日,迎来上半年港口煤价的最低点:813元/吨。下半年,经济加快回暖,用电负荷提高,煤炭需求回升;煤炭供应也在增加,主产区煤炭生产扭亏为盈,煤炭发运加快,助推市场波动小,煤价相对稳定,无大起大落行情。进入冬季,电厂去库缓慢,非电错峰生产,需求低迷之下,煤价持续回落。截止12月25日,港口煤价跌至全年煤价最低点765元/吨,随后,煤价出现小幅反弹。供应方面,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全国煤炭产量较2023年仍有小幅增长。在全球供应持续增长、欧美及亚洲的煤炭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国际煤炭市场整体呈现供应宽松的局面,流向我国的煤炭货源亦高于2023年同期,大规模的煤炭进口量对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口煤价格较内贸煤持续具有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电厂补充,数量上有印尼煤支援,电厂提卡可以采购澳洲煤,助推了2024年的进口煤数量创新高。印尼、澳煤、俄煤、哥煤大量进入国内市场,2024年,我国进口煤约为5.5亿吨,同比增加7200万吨。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火力发电量同比保持稳定,煤炭需求端韧性较强。不过,受房地产行业低迷以及基建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下游钢铁、建材行业对煤炭的需求表现羸弱。2024年的煤炭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国内煤炭产量增幅有所放缓,进口煤量再创新高,电煤消费仍有韧性,但非电需求较为疲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时代已经结束。需求方面,年初,12个省市基建项目被按下了暂停键,一些依赖基建项目的建筑行业、材料行业受到冲击。2024年,环渤海主要港口(秦皇岛港、曹妃甸四港及京唐三港)存煤整体在偏高水平运行,中间环节煤炭库存充裕,长协兑现率保持在高位水平。四月份开始,陆续有部分铁局出台运费优惠下浮政策,运输成本下滑,港口资源调入量增加;而下游用户则受库存高位、日耗提升缓慢等因素影响,拉运采购积极性整体表现一般,拉运连续性较差,致使环渤海港口和终端下游整体以垒库为主,并未经历持续去库过程。
其次,煤价波动频繁,但涨跌幅度较小。2024年的港口平仓价波动频繁,但波动范围小,煤价相对稳定。2024年一开板,煤价从年初的940元/吨降至4月10日的最低点813元/吨,跌幅达127元/吨。随后,煤价出现上涨,涨至5月24日的885元/吨,这个点位居然成为2024年3月14日以后的煤价最高点,也是2024年煤价上涨持续时间最长,上涨幅度最大的一次。2024年夏季的前半程,市场优劣势均在,利空和利好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煤价涨跌两难,港口煤价跌至850元/吨附近驻足,上下窄幅波动。夏末的8月24日至9月24日,受电厂补库和非电采购增加等双重因素拉动,煤价从839元/吨位置出现止跌反弹,上涨时间长达一个月,港口煤价涨至870元/吨。9月份的最后一周,受电厂阶段性补库和非电备料结束,需求走弱,煤价进入下行通道。10月份,天气转凉,民用电负荷回落,而非电行业也采购完毕,环渤海港口下锚船减少,促使需求减弱,煤价继续下跌之旅。10月24日,大秦线秋检结束后,主产区和各铁路局高效供给、发运,环渤海港口调入量保持高位运行。而下游电厂日耗增幅有限,可用库存尚高,终端采购意愿偏消极;叠加恶劣天气导致部分港口封航,港口调出量依旧在中位水平,整体不及调入量,港口库存延续升势,11月30日,环渤海八港库存2841万吨,刷新2024年库存新高。在高库存压制下,煤炭市场下行压力继续增加。环渤海港口库存的持续攀升,铁路部门强势运输与下游需求低迷之间的反差,造成环渤海港口加快垒库。而港口垒库后,由此产生的后果,一方面,重压之下,港口将督促贸易商加快疏运,要求其尽快倒运出港,腾出垛位堆存周转快的煤种。另一方面,部分消化不了的长协,可能会外溢至市场,造成低价市场煤不断流入市场。港口煤价从9月25日一直跌至12月25日,下跌了三个月,港口煤价从870元/吨跌至765元/吨,整整下跌了105元/吨。临近年底,上游完成产能任务的停产煤矿增多,市场供应有所收紧,大秦线日发运量降至115万吨,港口调入量下滑,环渤海港口库存降至2400万吨。月底,部分空单补货需求询货见多,卖方降价意愿不足,12月26日,港口市场煤价格止跌企稳,并出现小幅上涨。2024年上半年,港口煤价最低点为12月15日的813元/吨,5月24日,港口煤价达到885元/吨之后,此后,煤价再无建树,后期煤价保持在765-870元/吨之间震荡运行,煤价波动范围缩小,相对稳定。原因如下:首先,三四五月份,预判到春季煤价会大跌,贸易商不敢大量囤煤;无大量囤煤,就谈不上抛货,也不会出现暴跌。即使市场出现下行,煤价持续回落,并未出现跌破813元/吨的现象。进口煤对沿海市场影响较大,但对产地影响较小。2024年产地市场相对活跃,叠加发运严重倒挂,贸易商发运下水的市场煤很少,且大部分为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矿企和主力贸易商;一旦有需求拉起,煤价很快就止跌反弹。市场煤长时间处于供需双弱,也造成港口煤价跌幅和涨幅非常有限,煤价波动不大。在全球供应持续增长、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国际煤炭市场整体呈现供应宽松的局面,流向我国的煤炭货源亦高于2023年,两年时间里,进口煤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也显示了国际煤价的低位,以及中国煤炭需求的强劲。2024年的煤价波动范围幅度较小,涨跌幅度有限。
再次,2025年需求恢复,煤价运行平稳。2024年,我国南方沿海沿江地区煤炭需求的增量大概在2000-3000万吨,明显低于进口煤的增量(5000-6000万吨),造成国内市场份额减少,环渤海港口煤炭发运量下降,国内煤炭价格整体呈区间震荡,重心小幅下移的走势。2025年,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加;预计煤炭市场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时段性波动的发展趋势。一系列增量政策组合效应将在2025年集中显现,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有效投资持续拉动,房地产政策有效带动,必将拉动消费需求适度增加。预计新的一年,主要耗煤行业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发电用煤量在煤炭总消费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且长协量减少,市场煤比例增加,市场波动或更加激烈。2025年,预计火电增量在1.7%;其他煤耗行业中,除了化工行业比较稳定外,其余建材等行业均处于萎缩状态。但考虑到经济的恢复和整体经济体量的增长,煤炭需求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如后期长协价格宽松的话,则煤价重心会进一步下移。预计2025年煤价重心回落20-30元/吨左右,在820元/吨左右,港口煤价波动范围为750-850元/吨。
2、天然气行业
供热企业所用天然气来自城市燃气管网,由各地燃气公司提供。目前,天然气终端销售领域形成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及港资企业并存的格局。我国市场天然气的来源结构可以分为国产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三类。
2024年天然气产量保持较快的增长。2024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累计达24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6.7%,同比累计增产达155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已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势头强劲,2024年非常规气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占总产量的40%左右。其中,煤层气超1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页岩气超250亿立方米,保持稳定增长。从进口形势看,我国天然气进口增速较快。据海关统计,我国全年累计进口天然气18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其中,海上LNG和陆上管道天然气进口累计同比分别增长6.4%和13.9%,陆上管道气在天然气总进口量中比重较2023年同期提升约1.7个百分点,陆上进口通道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全国天然气运行快报显示,2024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近8%,增速较2023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分用途看,城镇燃气仍是拉动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部门,居民用气稳步增长、公共服务用气持续提升拉动用气量同比增长11.2%,显著高于2023年7.8%的水平,对天然气消费增长贡献达50.9%。值得关注的是,LNG重卡保有量快速提升支撑交通用气同比大幅增长26.4%,交通领域天然气对柴油替代进一步加速。锂电池和光伏等新兴产业有力支撑了工业用气增长,工业用气增长6%,增速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但房地产下行对上游钢铁、玻璃等行业用气抑制效应仍然较强。全国发电用气增速6.6%,较2023年12.7%增速有所放缓,其中第三季度气电发电量大幅增长13%,有效助力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保供。化工用气同比增长4.2%,扭转了2023年下跌趋势。
目前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天然气能源的环保优势得到更多重视,国内能源政策持续鼓励增加天然气消费比重。目前北京、乌鲁木齐等多个城市倡导使用天然气等其它能源用于替代煤炭作为供热燃料。对于供热行业而言,从供热能源结构来看,预计未来燃气供热比重将会不断上升,在天然气长途管网建设和城市供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天然气的供给释放预计可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城市燃气供热需求。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下游主要为城市居民及商业用户。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建房屋的竣工入住为供热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供暖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供热企业为用户供热的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由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经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供热企业一般不具有自主定价的能力。
根据《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如果“热价不足以补偿供热成本致使热力企业经营亏损的”或“燃料到厂价格变化超过10%的”,企业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调价建议。各地企业虽没有定价权,但是可以根据燃料价格上涨幅度向相关部门提出调价方案。
未来随着供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供热价格将逐步松绑,供热企业有望取得定价自主权,进一步市场化。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