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担保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我国的担保行业发展的时间很短,但是发展十分的迅速,规模在快速的扩大。2022年,担保行业在保余额36400亿元左右。担保行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原先禁止民资进入的行业逐渐对民营企业放开。一些行业中的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很大一部份的中小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在此背景下,担保公司以其特有的融资方式,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担保行业因此而迅速发展。
2、担保业务的品种趋于多元化
目前担保行业中主要的担保品种是融资信用担保,随着市场的变化,担保主体也在发生着改变,最初主要是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担保,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逐渐取代房地产企业成为担保的主体。在最近个人也成为担保主体之一,担保公司为个人提供消费信贷担保、房屋贷款担保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的网上交易金额也在以惊人的数字增长,一些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目前开辟了网上购物方面的担保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为个人消费提供的担保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担保,将成为担保的主要品种之一。
3、部分担保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过快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后果,担保行业也不例外,由于担保公司规模扩张过于迅速,导致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没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内部控制出现了漏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公司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担保行业的风险较高,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之一,而很多的担保企业由于只注重在业务上的拓展,忽视了风险的评估。尤其忽视了对一些信用记录较差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很多的担保公司实际工作中不按规章执行,在担保行业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公司及时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制定了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为了简便工作流程,不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开展担保业务。
4、行业风险较大,缺乏政策支持
担保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经济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担保行业是风险较好的行业,担保公司除了面临着信用风险,还面临着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我国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担保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大,一些经营状况差的企业通过故意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担保资金,随后可能就出现企业的破产清算,这给担保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除了规范作用外,还需要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由于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地方政府对于担保公司的态度较为严厉,有些地区还限制一些担保业务的开展,政策上给担保企业的支持较少。
5、资本规模平稳增长,出资结构变化明显
资本规模是担保行业发展业务的基础。近几年来,担保行业在资本规模方面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速度。资本规模的增长体现了担保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是担保行业壮大自身的标志。当前担保机构中,国有担保机构增资比例较大,处于快速扩张阶段,非国有担保机构增资比例较小。由于担保行业自身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策性的属性,完全的市场化和私营化不符合行业特征,因此我国担保行业这种国进民退的趋势未来可能仍将持续。我国担保行业呈现强者越强的态势,注册资本规模越大的担保机构,增资金额和比例越大。国有大型担保机构更能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意图,使其更易得到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
6、盈利能力仍然不强,盈利空间有待拓展
担保行业作为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的专业融资增信机构,自身盈利能力是保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担保机构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和担保费的收费率。从担保业务的风险程度来看,担保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这种定位比较符合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对称性原则,一般来说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是大于银行、小于风险投资公司,即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风险等级。银行要求的客户条件是双保险,即第一还款来源要好,同时还要有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即抵(质)押或者保证。担保机构能够做的业务,则不同于银行,它不可能完全具有第二还款来源的保证,也就是很少有足够的反担保抵(质)押物等,一旦失去第一还款来源,对担保机构而言出现损失的概率会高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担保机构的风险要明显高于银行贷款风险的原因所在。同时担保机构的取费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完全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去运作一个担保机构,它的取费一定是比较高的,一般是在4%-8%,这样又导致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政策性担保机构一般的收费水平是在2%左右,甚至更低于现行政策规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不可能实现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担保机构由于主要业务集中为银担合作,在整个金融服务链中的地位较低,受银行制约较大,议价能力有限。目前整个行业平均担保放大倍数仅为3,距离政策上限10倍的放大倍数差距较大,这就体现了担保行业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不足,业务发展水平低,银行授信额度不足,这也是限制担保机构盈利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担保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的背景下,行业内部也有较大差异。中小型担保机构盈利能力极低,处于勉强维持状态。由于主要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对融资成本敏感,整体风险较高,代偿水平持续上升,严重制约了担保行业盈利能力。
7、产品种类有所丰富,担保功能不断创新
作为经营风险、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专业机构,担保公司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拓深担保功能,为企业提供增信服务。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融资类担保,主要包括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个体经营担保等。同时一些有实力的担保公司还开展了金融产品担保、委托贷款、咨询服务等。其中金融产品担保包括债券担保、信托产品担保、基金发行担保等;咨询业务包括财务和管理咨询服务、项目评估、资产评估等。担保机构企业担保新增额度依旧是以企业融资贷款担保为主,但企业融资票据、债券担保以及担保业务也成为主要的业务种类。
图表:主要担保业务种类新增担保额
资料来源: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1)债券担保
债券担保是指专业担保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利用自身良好信誉,为企业发行债券出具担保函,为债券到期本金、利息的及时偿还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行为。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债券担保主要包括城投债担保、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担保和其他债券担保,其中城投债担保占比最大。
1)城投债担保。城投债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般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有城投公司)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根据债券期限可划分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从城投债发行增信方式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以银行担保为主,2008年以后信用发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无担保信用发行成为城投债发行市场的主流。
2)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担保。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推出的创新型债券融资工具。从形式上,可分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两者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管理。就担保增信而言,中小企业集合债/票据均采用了统一增信的模式,增信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地方政策性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目前在发行的集合债/票据中采取此类增信方式的占比超过50%;二是由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直接对集合债/票据提供担保;三是由一些全国性的专业增信机构来提供担保。
3)其他债券担保。随着银行间市场产品的创新和发展,近几年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券等新的担保品种开始出现,另外,公司债、高收益债等债券的增信需求未来也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2)保本投资类担保
保本投资类担保是指专业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为某个金融工具全部份额或者某一部分(如优先级)提供本金或固定收益的安全保障,主要涉及基金产品、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
1)保本基金担保。保本基金按照保本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保证基金(CapitalGuaranteed)和护本基金(CapitalProtected)两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一定期间内,对所投资的本金提供固定比率的保证;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护本基金是利用基金本身的操作结构设计,锁定净值的下行风险,而保证基金则由第三方出具担保函为本金提供担保。目前,国内的保本基金都属于有担保人担保的保证基金。
2)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担保。“一对多”专户全称为“多客户特定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取得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向两个以上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接受其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将其委托财产集合于特定账户进行证券投资的活动。随着业务经验的丰富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进步,专业担保机构也开始积极尝试拓展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担保业务。
3)其他保本投资类产品担保。目前,一些专业担保机构在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理财计划、定向增发保本产品等细分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目前在整个保本投资产品中占比较小。
(3)信托等私募产品担保
随着银信合作的发展,银行理财对于相对高收益、有风险保障的信托产品配置需求加大。在2010年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下,企业及地方政府等通过信托融资的需求也空前增大。一些专业担保机构与银行、信托机构合作开发了各种类型的信托产品,业务板块涵盖市政公共融资、矿产资源、并购、私募股权(PE)、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4)资产证券化产品
1)标准证券化产品。我国标准资产证券化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由银行和银监会主管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人以银行为主)和由证监会主管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虽然仍处试点阶段,但发行量最大,发展得也最为成熟。从担保增信方式来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一般采用优先—次级结构和发起人自留部分风险等方式,专业担保机构参与较为困难;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增信除了优先—次级结构外,还采用了商业银行和央企等第三方担保的方式。目前,专业担保机构从事资产证券化增新业务的市场及监管条件日趋成熟,从企业资产证券化入手操作资产证券化增信业务成为专业担保机构较好的探索路径。
2)非标准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证券化产品在审批、试点等方面的障碍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通过信托公司作为交易平台,以变通方式卖出信贷资产,称为“信贷资产转让交易”。部分专业担保机构开始以此业务作为切入契机,逐步积累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担保业务的经验和渠道资源,也实际操作了一些信贷资产转让担保业务。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蓬勃发展,基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转让的准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开始出现,但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和监管等问题,复制及扩大规模的难度较大。从整体来看,金融产品担保仍处于早期试水阶段,业务占比总体不高,但随着金融产品违约风险的增加,增信需求也将随之扩大,为担保机构发展金融产品担保业务提供了机遇。
8、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从业素质仍待提高
担保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担保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对其财务知识、法律、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分析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担保行业人才,是担保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993年,我国国务院批准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特例试办,标志着中国担保业开始起步和探索。经过25年的发展历程,融资性担保业在我国取得了蓬勃发展,在服务我国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当前就业、收入、环境等指标呈现较好势头,经济运行内生动力、抗波动能力逐步增强。结构调整初显成效,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成主要力量。另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机会,对融资担保行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2023年担保行业在保余额39500亿元左右。
图表:2019-2023年中国担保行业在保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担保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