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度大
目前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多为政府投资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基础配套,存在着重公益、重竞赛功能、忽视配套服务和赛后运营等问题,使运营难度加大。如雅典奥运会闭幕后,场馆使用率低、维护不利导致设施受损等问题凸现,政府每年需投入近亿欧元的维护费用。
2、运营模式以事业单位模式为主,逐步向公司化转变
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要有事业单位、国资公司与专业机构运营这几种模式,但目前仍以事业单位模式为主,有抽样调查显示60%多的场馆采用该模式,仅有少部分是公司化运营模式。事业单位模式是由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由政府财政进行全额或差额拨款,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这种模式限制了经营人员的积极性,缺乏激励机制;国资公司模式是由国资公司针对具体的体育设施成立专门的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纳入国资管理体制,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专业机构模式采取的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实行契约式管理,政府仅作为资产所有者行使监管权力,场馆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交由专业机构负责。
3、运营内容以场地出租为主,范围与开发力度逐步加大
体育场馆以简单的场地出租和传统的健身项目开放为主要经营内容,逐步挖掘场馆的自身功能,实现了场馆与票务、广告、商业、商务、文化、旅游、互联网等融合,增强了体育场馆活力。
4、一线大城市运营效果显著,二三线城市运营困难
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与城市经济、人口、体育文化市场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场馆使用率较高,运营状况良好。但众多二三线城市,体育场馆使用率较低,多闲置,运营比较困难。
5、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体育场馆过规划设计多考虑竞赛训练功能,功能单一,缺乏造血能力;大部分体育场馆为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体制机制滞后,缺乏激励考核制度,限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我国体育市场不够成熟,职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场馆缺少优质的体育与文化资源,使用率降低,品牌与人气难以提升;缺乏运营管理人才。
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货物和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分类范围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11个大类。体育场馆管理被分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类别下。2023年体育场馆服务总产出3866亿元,增加值1397亿元。2023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59.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
图表:2019-2023年中国体育场馆服务总产出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图表:2019-2023年中国体育场馆服务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体育场馆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