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的综合竞争力是以其母体资源基础,对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内部运行机制等要素与外部环境有机整合,确定最优发展路径、综合价值与特色战略:并通过灵活机动、不断创新的行动体系,形成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效仿的,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的竞争优势。是独立学院在校期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的、蕴涵于独立学院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为特色、品牌两大方面。在办学机制、办学理念、学院整体形象、社会声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学生品牌、课程等方面的品牌和特色构成了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外壳,而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则是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探植于竞争主体各种资源中,这种资源主要来自母体。这样独立学院的品牌效应就主要体现在:母体高校的办学的历史、社会认可度、品牌声誉、专业知名度、毕业生质量、市场知名度与占有率、以及大学发展积累性资源与辐射影响等。而独立学院的民办机制己经是较公办高校的特色,在平行竞争中各个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色则成为了在独立学院中脱颖而出的砝码。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竞争力不仅具备和其他高校相似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都有着本质不同,所以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因此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性和创新性共存
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独特性表现为和其它高校办学模式的差异性,集中表现“民、优、独”的办学方针。独立学院兼具公办高校的规范性和民办高校的灵活性,是公有性质与民营机制的有机结合。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这种“双重优势”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优势,这正是其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所拥有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同时,独立学院又要对其独有的母体资源进行独创性的转化,是建立在创新性的基础上的。这种创新既包括独立学院知识的创新,并不断把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人才、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技能,也包括办学特色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受目前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限制,独立学院的创新的重点更多是应体现在办学特色、管理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上,而不是知识的创新上。
(2)动态性
独立学院在形成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及形成综合竞争力之后,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目标,从而取得领先或区别于对手的优势,适时实现综合竞争力的升级转换。独立学院是在公办教育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时候,利用体制优势发展起来的,所以体制优势是这一时期独立学院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年,就与公立高校竞争而言,随着公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改革衍生出来的转制高校逐渐发展壮大,原来的体制优势及由此带来的综合竞争力已不复存在。独立学院要想在竞争中立住脚,就需要树立和增强新的综合竞争力。
(3)延展性
突出地表现在其“民、优、独”的办学模式促使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促使其综合竞争力在办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延伸,从而实现全面跃升。这充分表现在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市场营销、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4)整合性
独立学院的综合竞争力的重心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能力。独立学院是以母体资源为基础的,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并不断发展自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比如通过适当的组合人力资源、对物力资源的有效运作实现互补来提升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长期性
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的长期性、特色形成的长期性。母体的品牌、社会资金的引入到形成独立学院强大整体优势需要一个过程。
(6)区域性
我国的独立学院本身就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同时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应更注重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应行业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区位或者行业优势,与经济的宏观布局和区域分工相适应,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竞争中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1、优势
(1)共享教育资源,学习氛围好
独立学院虽然依托于母体,但是有自己的管理系统,独立招生,独立颁布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管理。但是有些独立学院可以与母体学校共享优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图书资源等。如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锦江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来自川大,学校学习氛围良好。
(2)学历证书有机会带母体学校名称
独立学院是本科高校,因此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也是国家认可的学历。一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获得的证书校名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但在一些独立学院,如果毕业生达到母体学校本部规定的学位发放条件或者成绩特别优秀,可以获得母体学校的学位证书,即证书校名为“某某大学”。
(3)有机会进入母体学校学习
在一部分独立学院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母体学校学习。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立交桥”政策,每年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的优秀学生于二年级进入浙江大学试读,试读期限1年,达到浙江大学修读课程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浙江大学正式学籍。
(4)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好就业
应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都是比较贴近社会需求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比较容易找工作。另外,因为依托于母体学校这个优势,与一般的三本院校相比,独立学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
2、劣势
(1)学费昂贵
因为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采取“民办制”,按教育成本收费,因此独立学院的学费比公办学校贵很多,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费是每年在1.6万左右,部分专业可能还更高。
(2)部分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相隔甚远
部分独立学院选择异地办学,与母体学院相隔甚远,如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并不在青岛,而在莱阳(莱阳由山东烟台代管,是一个县级市);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不在南昌,而在江西共青城市(县级市,为九江代管)……学院位置不在大城市,一方面是可能无法共享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也会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1)与母体的关系
按照教育部《若干意见》中的规定:“独立学院的申请者,应为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借助了母体高校经费、人员、设备、图书、校园、校舍,甚至在领导体制、学院规划、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都与母体高校一脉相承,使独立学院的起步和发展相对更容易,然而如何有效发挥母体效应,正确处理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是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办好独立学院就要依托母体高校,依托母体高校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够使独立学院获得后发优势、品牌优势、平台优势等有利竞争条件。但是一味依赖母体高校将会严重阻碍独立学院的发展。一方面,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生源等方而都有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母体高校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未必能够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另一方面,母体高校会委派部分管理人员参与独立学院的管理,由于思想上的懒惰,管理行为上容易出现模式化,照搬母体高校的做法,就很难客观地就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新的、独立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长此以往,独立学院将缺乏生命力与活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人力资源
目前,离退休教师和外聘教师仍是独立学院师资的主流。从短期来看,独立学院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高质量的离退休教师和外聘教师,这是优势。但长远来看,这恰恰已经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独立学院的内在的制约性因素。目前,独立学院师资建设滞后匮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投资者降低成本
独立学院出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担心后期资本投资收益减少,只愿临时外聘教师,不愿招募人才、建制专任教师队伍。
2)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一部分是来自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教师,而且以兼课的形式为主,承担临时教学任务,处于“临时打工”状态。一部分是高校退休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观念、知识仍需要更新;另一部分是社会招聘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他们的档案多数放在人才市场,职称也往往通过人才市场评定,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活动,所以考虑自身发展,稳定性不高。
3)适应性较差
母体高校教师、退休的外聘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了较稳定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大多足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师,他们不太善于适应独立学院灵活的民营管理机制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创新。而按照原来的方法,很难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制定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等,也就无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3)内部体制
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独立学院还没有一卷能保证独立学院独立、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董事会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及各子机制之间相互协调运行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方面,因为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母体高校或社会人员,他们都有自己所归属的单位,有自己一直遵循着的管理制度,要其再度适应新的管理或是执行新的制度有一定的困难。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独立学院还没有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财务管理制度,移植母体或者模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未能真正承担起成本预算、账目管理、财务分析等一系列应尽职责。独立学院也缺乏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来保证、约束各方的行为。缺乏科学管理,权力失去制衡,导致管理混乱。
(4)回报率与公益性矛盾
独立学院的投资主体、产权性质、合作方式都呈现多样化;投资主体上既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个人;合作方式可以是校企联合,也可以校府联合。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各方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问题上,意见很难统一。举办方母体高校的目的本是为了实现社会功能,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多普通高校都将独立学院作为创收和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挖金石。没有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从而出现短期办学现象,破坏了独立学院的整体形象。对投资方而言,由于产权不明确使产权,投资者投入资产,却不能对其享有所有权,无法形成基于所有权的长远收益预期。出于对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考虑,追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而为了尽早地使投资产生效益,忽视教育规律,也不愿甚至放弃必须的再生产投资。由于国家的政策并未对独立学院这样民办机制的产业化倾向做出明确的规定,又由于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产权问题未得到明晰,投资者在合理回报的操作空间内尽力按照市场化和教_疗产业化来运行学校,独立学院的营利性突出。独立学院的混合所存制办学模式与股份制企业股东出资的规则是一致的,但是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办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一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公共利益,这与企业的营利目的有着本质区别。
(5)理论、办学经验
在发展过程中,其举办者和管理者对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办学经验,也缺少自身的办学经验积累,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储备,在办学实践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而且影响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全国的独立学院中开展那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本校内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的研究很少,就使得独立学院在创新机制方面鲜有自身特色。
(6)政府监管不到位
国家或地方政府从管理上对独立学院监控不到位。监管范围只限于对招生计划的调控和教学质量评估,而对于独立学院办学的规范性,对学院日常运行的体制、机制并没有进行检查和督导。独立学院国有资产的登记、变更、划拨和注销等,由于政策模糊,政府监管更是很少干预。独立学院既不属于公办高校,又不属于纯民办性质,这种特殊性使得物价部门在监管独立学院收费中也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物价部门很难准确的核定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收费标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1)开拓资金来源,完善硬件设施
经费问题是大多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发展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财务压力比较重,因此,必须改善独立学院财务运行的质量。尽管独立学院是自筹办学经费,就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不管是就读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有平等享受公共教育经费的权利,一味增加公办学校投入没有体现教育公平。因此,政府要根据独立学院在当地高等教育中的贡献,给与独立学院一定的财政投入,缓解独立学院的生存伍力,并且有更多精力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母体高校也要在财政上支持独立学院。最后,独立学院更多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开拓增收渠道,如鼓励学院教师争取科研项目,鼓励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开拓研究项目,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等等。
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设施的构建,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在硬件设施上相对落后,独立学院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所有限的资源,妥善解决基础建设的规模的急需的问题,充分发挥资源重组的作用。独立学院要在积极健全自有教育教学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母体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实行资源共享,共同使用高水平代化图书馆、实验室、宽带网络、通讯网络、电视网络等信息设备。同时,与其他行业单位合作,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利用各高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提高课程教学与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2)健全市场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如今的独立学院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相比,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缺乏资金、设备、技术和社会的认可,声誉低,面对的竞争又是同样的激烈严峻。民营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制度能力,正是有了这种综合竞争力,方使得“运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也才使自己走上持续发展的路。独立学院也按民办机制运作,由民间资本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并独立对经营结果负责。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汇集教育资源,开放教育市场,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责任和动力,促使学校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独立学院要在建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时,在经费筹措、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不断革新和完善以独立性学院的财产制度为综合的各项资本制度,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提供保证。
(3)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准确定位
科学定位则是将这种特色和潜能激发出来的首要前提。高校的科学定位是形成办学特色、塑造个性的基础,也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科学的定位是构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必要甜提,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综合优势,抢占综合领域的制高点。
(4)改革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是大学综合竞争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检验一所大学综合竞争力最根本的价值尺度。许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賈都是“热门”专业,培养的人才也都是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在能力方而,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素质方面,要求非专业素质的全而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相符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入学时分数低,在校学习成绩特别是理论研究能力不高,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活跃,创新能力不比母体高校学生差。由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虽然这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使然,但不能不承认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所带来的结果。人才培养的特点常常会形成为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恰恰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它不可复制,是独立学院向社会打出的“招牌”和“亮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突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独立学院应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制定适应职业岗位的培养方案。教学还可以延伸到第一线,零距离接触岗位。这种定位符合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它既弥补了普通高校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在应用能力上的不足,也弥补了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型人才在理论上的不足。同时,要以就业导向来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市场需求为办学原则,利用投资方的企业优势,寻找一些合作企业,建立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如可以聘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在与企业合作中,创造吸引企事业单位与院校扩大合作交流的积极因素,适当争取教研、科研项目。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招”进来,还要能“送”出去,进一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合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途径。
(5)与时俱进设置学科体制、专业
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的社会、经济的需求,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并且还要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独立学院的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依托母体公办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市场,综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其学科发展的专业。之后要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深度”发展专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此,一方面加强像人文学科、自然科学这样的基础性学科,巩固独立学院的办学基础。
(6)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硬文化就是校园硬件设施,软文化色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独立学院硬文化是文化积淀的物质表现,在建设品牌校园文化的理念的指下,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指标,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而。
(7)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运行过程的方方面面,其中,领导体制、管理机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教育教学管理是独立学院管理中的主线,是学院管理能否体现科学、合理、创新、有效的关键。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自筹资金、自主办学、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引入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加强经营管理,建立起一套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教学、人力、物力、财力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高等学校领导人的综合竞争力意识,制定综合竞争力长远发展规划和长效发展机制,确定综合竞争力培育次序,综合竞争力培育的实施。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独立学院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